發新話題
打印

看世界,原來是為了找自己

看世界,原來是為了找自己

曾經一度我非常羡慕那些可以旅行的人。
  那時候我被諸多條件所縛,沒錢沒經驗、沒勇氣也沒有往外走的動力。每次聽別人講起外面的世界時,我滿眼羡慕之情。
  再往後,我也開始一次次地買票,坐火車,查攻略,逛景點,拍照片,走過千山萬水。再奔波再累,走在路上,總體會不到疲憊,當時我覺得是因為身體好,後來想想,全是因為欣喜。
  人在非常開心的狀態下,真的可以忘掉所有疲憊。
  某天晚上,舍友聊到黃山時,我也想起了自己的黃山行,因為沒錢住山上的酒店,我和朋友在酒店大廳坐了一晚上。零下的溫度,我們哆哆嗦嗦靠著聊天扛過去了。韓國奇力片

  第二天下山時,遇到了一個老外,他笑著和我打招呼:“Goodmorning(早上好)!也不知道為什麼,一晚上的疲憊,滿心的委屈,就那樣過去了。我也回了一個笑臉。
  還有一次,我早上五點一個人站在外面的廣場上,因為連續兩天沒有休息好,心裏難受得發慌。天空飄著雨,我目光呆滯,問自己:是不是腦子進水了非要出來花錢受這個罪,一個人暖暖和和待在學校宿舍不好嗎?最後還是把自己哄好了:出來走走,應該不是一件錯事。
法國綠騎士
必利吉

  現在回想時,很多美景我已經快忘了,但和自己對話的場景我可能永生難忘。因為正是在那樣的情況下我發現了自己的吃苦能力,我學會了哄自己開心,觸摸到了體力極限的邊界,也慢慢看到了更真實的自己。
  於是我覺察到:旅行不只是為了看那麼多風景,更重要的,是在行走的路上發現未知的自己。
  有一段時間,我盲目地癡迷於讀書的數量,覺得數量越多效率越高,讀書不求甚解,再難再厚的書,跳著半天也就讀完了。再回憶時,其實自己全然不懂,但別人問起來,自己總會胡編亂造。
  有意思嗎?沒什麼意思,但對於小孩子來講,稍微有些優越感便會擠出點意思。其實,我當時根本看不懂《百年孤獨》,看不懂《千面英雄》,不明白《挪威的森林》到底講的是什麼,也不知道《紅樓夢》到底好在何處。
  我是看到新書了嗎?是,但也不是。
  我想我是看到了全新的自己,一個在知識、閱歷、情感、經歷上和幾年前完全不同的自己,所以能透過很多文字看到悲傷、看到彷徨、看到荒誕,也看到平凡。

TOP

發新話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