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新話題
打印

“有”與“無”的哲學觀

“有”與“無”的哲學觀

哲學是聰明學。哲學是人對於世界、對於人類、對於自己的認識。
  中國的儒家哲學強調人與人的關係應當是親善、仁愛人應具有溫良恭儉讓五德,告訴我們人應該有什麼,應該做什麼,包括做到剛健有為”“厚德載物”“忠義廉恥等。美國黑金
一炮到天亮韓國奇力片
而中國的道家哲學則更多地強調人不該做什麼,即無為。道家的無為思想並非無所作為,而是不做不該做的事。老子還說過為無為,意即不做不該做的事,是人生的目的和目標。
  在現實社會裏、日常生活中,儒家的、道家的,到處可見,均不可缺。二者相輔相成,相得益彰。比如家長教育孩子要有禮貌、愛學習、愛勞動的同時,又教育他們不罵人打人、不亂扔東西、不剩飯剩菜。社會公德要求公民做到五講四美三熱愛,又要求公民做到七不,包括不隨地吐痰”“不亂穿馬路等。
學校要求學生要努力學習、嚴以律己、全面發展,又要求學生不做不該做的事,包括遲到早退”“無故曠課”“在課堂上玩遊戲”“考試作弊等。
  由此可見,的積極意義是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,的積極意義是告訴我們不該做什麼,二者均不可缺。
  從某種意義上講,無為(不做不該做的)比(做該做的事)更艱難、更高尚。最高境界之人沒有個人目的、個人私利,而是自然地、自覺地不做不該做的事。這要有很高的思想境界、很強的自律能力才能做到。這是我重讀《道德經》的新的粗淺的體會。
  我們要努力做一個最高境界之人。共勉之。

TOP

TOP

發新話題